Vijnana


很多人都問老師:「我知道壓抑情緒對身體不好,要讓情緒保持流動,但當表達情緒時又會被說成「情緒化」,到底應該怎樣做」。

這篇文章,會和你說明「有情緒」和「情緒化」之間的分別。


關鍵一:覺察自己的情緒


人有喜怒哀樂,有情緒是正常的。 你不可能完全沒有情緒,也不需要成為沒有情緒的聖人。 但「有情緒」和「情緒化」是兩回事:關鍵在於覺知(awareness),覺知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掌握自己的情緒和行為。


帶著覺知,面對情緒來臨時, 你會知道如何選擇,也擁有選擇的空間和可能性。 沒有覺知時,就會隨情緒起伏而受影響,無法做出有意識的回應和選擇,於是無法掌控自己的行為, 也無法掌控自己與他人、與世界的關係。


其實,情緒只是一股能量。 有研究指出,當人的負面情緒被挑起時,作為一股能量,它只會維持大約90秒的時間;只要帶著覺知,你就能更有意識地主導著你這 90秒內的反應。


關鍵二:情緒不是痛苦的根源,念頭才是


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情緒,你會發現真正讓你痛苦的,並不是情緒本身;你內心的念頭與執念,才是痛苦的根源。


你會想:「你又這樣對我了!」「三年前你是那樣對待我!」「三個月前你說過的話!」「為甚麼你總是這樣對我!」「為甚麼你老是對我這麼差!」「為甚麼你對我不公平!」


所有過去的委屈、不開心、憤怒等念頭會像雪球一樣,越滾越大。隨著這些念頭的加深,你的痛苦也會加劇, 這些不開心的感覺可能持續幾天、一週,甚至一個月, 有時候可能一、兩年都無法放下。


因此,真正令你痛苦的,不單是當下的情緒,更是過去累積的內心執念和未解決的念頭,若無法消融,這些念頭與執念便會在背後掌控你的反應。


關鍵三:容納所有情緒,成就真正的豐盛


負面情緒是人生的一部分,你不需要排斥自己的負面情緒。 人人都會遇上悲歡離合、喜怒哀樂,恐懼、不安、擔憂、喜悅、快樂和興奮。 如果缺少了任何的情緒,我們的生命都不會完整; 沒有負面情緒的生命,不算是真正的豐盛。


當你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,對情緒變得有覺知,你便可以:


  • 有意識地選擇回應方式;

  • 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;

  • 改變自己回應他人與世界的方式;

  • 你的家庭關係、親密關係、人際關係也隨之而改變。

若你也希望正面疏理自己的情緒,重新建立對情緒的覺知,歡迎來到心地,與我們一起探索。


情緒覺知相關課程

whatsapp

WhatsApp 查詢

不清楚哪一個課堂適合自己?我們可為你提供專業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