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i Leung|心地 Vijnana 創辦人的故事
在香港這個擁擠的空間,每五個人之中,便有一個人面對著情緒健康的問題。
大家每天戴上「我還好」的面具,努力地生活,努力地工作。在看不見的黑暗角落,恐懼、焦慮、不安、傷痛、沮喪,卻侵蝕著我們的心靈。我,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。2001年,父親自殺去世,全家都經歷創傷而不自知;2015年前後,陷入抑鬱深淵,無法工作;2018年,媽媽確診重度抑鬱,出現幻聽,需要服食抗抑鬱藥;2019年,外婆自殺去世。
當我以為下半生將會和媽媽互相拉扯著下地獄的時候,卻幸運地遇上了不同的身心治療方法,也遇上了很多幫助我的人。通過禪修、太極、瑜伽、催眠治療、另類心理治療,我重新發現了自己,重新看見了自己。在三十八歲這一年,我終於卸下恐懼、不安和焦慮,人生第一回,體會到真正的自由與快樂滋味。
我曾於社會服務機構工作十餘年,經歷抑鬱後辭去工作,數年間專注於尋找心靈的出路。其後與家人共同經營一家新型海味舖,經歷身心轉化後,毅然結束原本的業務,建立「心地 Vijnana」。
身陷抑鬱的深淵,不知道自己是誰,也不知道活著的意義為何。就像碎成千片萬片,每一片都不是自己,每講出的一句說話,每寫出的一個字,下一秒都會令自己討厭。可在別人眼中,都是庸人自擾。然而其他人並不知道,光是每天從床上爬起來,幾乎就已經花光了你所有的力氣,其實在鬱抑時,你可能需要比人生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努力,努力每天爬起來,繼續生存。
當我把自己一片一片地粘回來,當我開始可以言說自己的時候,突然很渴望訴說,渴望呈現最真實的自己,不再害怕別人的眼光。分享亦帶來了故事,我在朋友圈坦誠地分享自己內在的時候,卻意外地很多朋友開始找我聊天,分享他們的故事。我才驚覺得,原來在「我還好」的面具之下,很多人每天都辛苦地努力活著,我的故事並不獨特。
他/她們的眼睛,透露著渴望,從我的故事中找到希望與力量:你是如何做到的?如果你可以做得到,我也應該可以做到!
從那時開始我明白了,面對身心情緒問題,最大的障礙不是能否找到好的治療師,而是刻服內心的強大恐懼,下決心跨出第一步。大家需要治療師,同時亦需要同路人,來看見希望與力量。